Wikimedia Taiwan/Photonics Program/宣傳稿/2016年2月23日
Appearance
這次元宵節最夯的話題,莫過於臺北燈節的那隻「福祿猴」。果然到了晚上,主燈打上燈光後就會引起眾人的目光。隨著光線的變化,原本一片黑暗處,就陸續出現魚、猴子、還有一堆「醜」字的圖樣。當然,這樣的呈現方式,便跟我們光線技術的應用─「光雕投影」有關了。
或許有人會說,這個技術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學校老師們很早就用在投影片上課了。但和投射在教室的平面螢幕相比,光雕投影必須考量到立體物件的不同角度,才能準確地將效果呈現出來,而不會是扭曲的圖案。因此設計的過程,常會先透過軟體事前演算,將要映射上去的圖片或影像進行部分扭曲。
光雕投影最早時候,是出現在1960年代的迪士尼樂園鬼屋中,那時候人們只能不斷實地測試,才能找出最好的投影效果。這項技術後來被許多藝術家拿來創作,也有科學家認為這將在未來廣泛運用。隨著科技和軟體發展,光雕投影的使用方式也更多樣,無論是讓影像與建築有所互動、或作為廣告新手法等。
維基百科已經有「光雕投影」的條目,並且有來自世界各地維基人貢獻的漂亮照片;但還沒有來自臺灣的作品。不曉得會不會有人趁著燈會,拍下這隻很有話題的猴子,上傳維基共享資源,為這個話題留下歷史紀錄?還是你知道台灣有更棒的光雕作品,更適合放在維基上成為台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