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策略/維基媒體運動/2017/總體方向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Direc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is 100% complete.

在2017年1月,維基媒體運動的三位成員開始對集體未來的大型討論。我們一起反思過去十六年,並想像我們未來幾十年可能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我們的目標是確定一個共同的戰略方向,在共同走到2030年的路上團結和激勵人們、並幫助我們作出決定。

從維基討論,大型會議,小型聚會到專家訪談,深入研究,[1]的過程是窮盡,凌亂,迷人的。維基媒體運動的最大實力是其成員的才能,奉獻精神和誠信,並不需要很長時間。任何成功的策略都必須適應我們社區人民的多樣性,包括我們的特殊興趣,動機和貢獻。我們中有些人寫百科全書文章。我們有些人開發軟件。我們中的一些人捐錢,時間或專長。一些策展資料,來源或媒體。 一些組織活動,倡導著作權改革或創作的混搭。有些是社區組織者、教育者、或維基的編修者。我們之中有些人做了上述所有事情,還有更多沒列到的角色。

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讓我們團結在一起;而是「為什麼」我們做這些事。

我們都是這個運動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相信自由知識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每個人都應該能輕易獲取知識。而每一個人都該得到參與編纂、分享其知識的機會。

我們的策略方向:服務與平權

到2030年,維基媒體將成為自由知識生態系的重要基礎設施,任何分享我們願景的人都可以加入我們。

我們,維基媒體貢獻者、社群與組織,將一起通過收集充分代表人類多樣性的知識,並建立使他人能與我們一同成事的服務與架構,來使我們的世界更加進步。

就像過去一樣,我們將繼續這一重要使命:開發內容,並將進一步努力。

知識作為一種服務:為了服務我們的使用者,我們將發展潛在的基礎設施來成為服務為世界上各種介面、各種社群的人開放知識的平台,使之變成一個得以服務開放知識的平台,讓世界上各種介面與社群使用。我們將為盟友與夥伴建立工具來組織和交換在維基媒體之上的開放知識。我們的基礎設施將使我們和他人能夠收集與使用不同形式、自由而可信賴的知識。

知識平權:作為一場社會運動,我們將通過激勵與優惠結構,把重點放在被遺漏的知識和社群。我們將歡迎各方面的人們建立強大和多樣化的社區。我們將打破社會,政治和技術障礙,防止人們獲取和貢獻自由知識。

接下來是什麼

通過支援這個策略方向,我們宣布我們打算共同努力這個未來。我們致力於本次討論的下一階段的真誠參與,並通過2018年我為維基狂大會達成協議,就我們實施這一未來的角色,責任和組織戰略。

我們承諾考慮運動的需要在我們自己之上,找到我們運動的結構,過程和資源,使我們能夠朝著我們的共同方向前進。


緣由:為什麼要走在這個戰略方向

願想:我們都想望的部分

我們的集體冒險開始是一個實驗:一個起草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提供信息,以納入專家審查的自由的百科全書。[2]維基百科很快變得遠遠超過它的起源故事,今天被許多人認為是信息[3]來源的作用是收集知識維基媒體社區[4]現在代表自由知識為大家推動的信息自由和社會進步的理想。[5][6]維基媒體運動的願景描述了這一擴大的範圍:“一個世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分享所有知識的總和。”[7]除了百科全書,我們的共同願望有三個部分:創造一個全面,可靠和高質量的知識體系;以參與的方式這樣做,向大家開放;並吸引全球各地的每個人。

維基媒體的優勢:我們不應該改變

維基媒體的原始前提是知識是由人們自己建立的,這些人來自社群。[8]誠信合作是創造高可靠性或質量知識的最好方式,它是維基媒體的核心文化。[9]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想法是如此激進,我們開玩笑說,它只能在實踐中工作,而不是在理論上工作。[10]當然,它確實:我們在前16年所完成的事情展示了這種做法的成功。維基媒體社區已經能夠從數百萬個頁面,媒體文件和數據項目中獲得數百種語言。[11]除了網絡之外,社區已經自組織化,並且正在推動世界各地的運動的努力。所有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必須保護的優勢。

維基媒體的限制:我們應該改進什麼

我們還沒有收集到所有知識的總和。我們創建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長文本,非結構化百科全書文章和靜態圖像的形式,可以省去許多其他類型的知識。我們目前的社區並不代表人口多樣性,尤其在性別術語中。這種代表性問題及差異已經造成了知識差距[12][13]以及系統性偏差。[14]讀者經常質疑我們創建的內容的可靠性,[15]因為它不是準確的,不全面的,不是中性的,或者因為他們不明白它是如何生產的,而是由誰來理解的。[16]

在合作方面,加入和參與維基媒體社區可能具有挑戰性。我們早期進入的低障礙現在已經成為許多新來者的難題。[17]一些社區,文化和少數民族遭受了這種排斥,比其他人更多。不良行為與騷擾已經對參與我們專案造成負面影響。我們的成功產生了大量的維護和監控,我們已經通過使誠信社區成員離開的工具和實踐,處理了這些挑戰。[18]除了編輯之外,其他類型的貢獻不被認為是同樣有價值的,[19]而是我們的運動結構往往是不透明或集中的,進入門檻較高。

在維基媒體之外:我們周圍會發生什麼變化

除了維基媒體運動的內部挑戰,這裡有很多外部因素,我們必須對此作出解釋才能計劃未來。許多讀者現在都期望多媒體格式超越文字和圖像。[20]人們希望內容是實時、可視化的,並且支持社交分享和對話。[21]還有機會彌補教育中的差距,[22][23]提供學習材料和社區。[24]

我們服務的人群也將發生變化:在接下來的15年裡,使用最多的语言主要是那些目前缺乏良好内容和强大的维基媒体社区的语言。[25]同樣的地區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自由方面往往面临着最严重的限制。[26]同樣,人口將增長最快的地區,維基媒體當前擁有的用戶數反倒最少,如非洲和大洋洲。[27]

技術將發生巨大變化:自動化(特別是機器學習和翻譯)正在改變人們如何產生內容。[28]技術還可以幫助提供更多相關,[29]個性化,可靠的內容,但需要仔細開發。[30][31]維基媒體的基礎設施需要能夠與其他連接的系統進行通信。[32]

一個更公正,更與連線性的未來

維基媒體必須繼續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人們可以收集和獲取免費的,值得信賴的知識。我們必須繼續寫百科全書文章,開發軟件,捐錢,策劃資料,混搭藝術品,或上述所有內容。無論我們選擇哪個方向,我們都會繼續這樣做。

在我們的核心,我們一直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我們的集體成功是由人們和技術驅動的。這是我們如何一起記錄和理解我們的世界。

我們邀請並允許任何人平等參與,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貢獻。為了避免差距和系統偏差,我們必須考慮到人們的背景。為了創建準確和中立的內容,我們需要公平的訪問和參與。我們需要可以避免結構性不平等的社會和技術制度。我們需要善待社區,導致可持續發展和平等代表性。我們需要挑戰不平等的獲取和貢獻,無論其原因是社會,政治還是技術。作為社會運動,我們需要「知識平等」。

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運動。我們也是數億人使用的網站的集合。許多讀者重視維基媒體不是為了其社會理想,而是因為它的實用性。維基媒體平台的實用程序,全球影響力和大量觀眾給我們合法性和可信度。使我們能夠與合作夥伴合作,召集盟友,影響政策。

作為一個平台,我們需要改造我們的架構來支持新格式,新界面和新類型的知識。我們有一個戰略機會,進一步提供這個平台,作為維基媒體以外的其他機構的服務。在一個越來越相互聯繫的世界中,建立知識基礎設施使其他人對我們的成功感到既得利益。這是我們如何確保我們在更大的知識網絡中的地位,並成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對用戶的服務,我們需要構建知識平台,或者在商業術語中提供「知識就是服務」。

人們使維基媒體成為可能。平台使維基媒體功能強大。「知識平等」與「知識就是服務」的結合是一個戰略選擇,考慮到我們的運動如何發展,在社會和技術方面都有最大的影響。這是我們如何集中力量,同時擁抱我們作為一個平台和社會運動的雙重角色。

到2030年,維基媒體將成為自由知識網絡的重要基礎設施,任何分享我們承諾的人都將能夠加入我們。

意義:到2030年到達目的地

我們將通過知識發展我們的世界。

自由分享知識本質上是一種仁慈的行為,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朝向別人。共同的知識可以通過世界和平的偉大理想,[33]通過夢想向所有人提供教育,[34]通過人文主義價值觀,或者想要記錄自己的興趣的動機。

無論動機如何,知識在人類進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追求準確代表我們世界的知識,我們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我們將繼續履行我們過去所做的內容創作任務。

我們將繼續我們的使命:開發內容。

我們的許多努力將平等地惠及所有用戶和項目。我們將繼續編制和使用我們過去所做的內容。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提供可靠,準確和與用戶相關的有用信息。

知識就是服務:為全世界各種介面與社群間服務開放知識的平台

我們的開放將確保我們的決定是公平的,我們是相互責任的,我們的行為符合公共利益。我們的系統將跟隨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轉變我們的平台,跨越數字格式,設備和接口。我們網絡的分佈式結構將有助於我們適應當地的環境。

我們將為同盟與夥伴構建工具來組織并交流超過維基媒體的自由知識。

我們的開放將確保我們的決定是公平的,我們是相互責任的,我們的行為符合公共利益。我們的系統將跟隨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轉變我們的平台,跨越數字格式,設備和接口。我們網絡的分佈式結構將有助於我們適應當地的環境。

我們的基礎設施將使我們和其他人能夠收集并使用不同形式的自由、可信的知識。

我們將建立技術基礎設施,使我們能夠收集所有形式和語言的免費知識。我們將利用我們作為知識生態系統領導者的地位,推動我們的自由和公平的理想。我們將建立技術結構和社會協議,使我們相信我們編制的新知識。我們將重點關注高度結構化的信息,以便在多種情況下進行交換和重用。

知識平等:權力和特權結構所遺漏的知識和社區

我們將努力抵制結構性不平等,以確保維基媒體運動中知識和人物的正義代表。我們將顯著計劃逐步消除我們運動中的性別歧視。我們對產品和計劃的決定將基於資源的公平分配。我們的結構和治理將依靠人們公平參與我們的運動。我們將擴大維基媒體在全球的影響力,特別將關注服務水平低下的社群,例如工業化國家的原住民,以及世界上某些地區的原住民,例如亞洲、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

我們將歡迎各方面的人們建立強大和多樣化的社區。

我們將創造一個熱情好客的文化,貢獻是愉快和有益的。我們會支持任何想要真誠貢獻的人。我們將實踐尊重合作和健康的辯論。我們將歡迎人們從各種背景、語言、地理、種族、收入、教育、性別認同、性取向、宗教、年齡等方面進入我們的運動。社區的定義將包括我們在推動自由和開放知識方面所發揮的許多作用,從編輯到捐贈者,組織者等等。

我們將打破社會,政治和技術障礙,防止人們獲取和貢獻知識。

我們將努力確保自由知識在任何有人的地方。我們將反對審查制度,控制權和錯誤信息。我們將保護用戶和貢獻者的隱私。我們將培育一個環境,​​任何人都可以安全地作出貢獻,不受騷擾和偏見。我們將成為增加自由開放知識創造,策劃和傳播的領先倡導者和合作夥伴。

註釋和參考

  1. 附錄:背景和過程
  2. 維基百科歷史及其參考資料
  3. 新聲音綜合報告(2017年7月):信息中心
  4. “維基百科應該在保護知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新詩綜合報告(2017年7月):維基百科在未來的作用
  5. “為什麼創造自由知識?”運動策略研究報告。
  6. “維基百科應該積極地傳播真正的知識為公共事業。” 新聲音綜合報告(2017年7月):維基百科將來的角色
  7. "願景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7-27. 
  8. “維基媒體人認為,這個運動是圍繞一個致力於讀者,編輯和組織的團體建立的,這些社區已經把我們帶到了今天的地方。”第二輪綜合回報 (draft)
  9. Reagle, Joseph (2010). Good faith collaboration : the culture of Wikipedi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ISBN 9780262014472. 
  10. Ryokas, Miikka:「隨著流行的笑話,『維基百科的問題是它只在實踐中起作用,理論上說它永遠無法工作。』」 Cohen, Noam (2007-04-23). "The Latest on Virginia Tech, From Wikipedia". The New York Times (in en-US). ISSN 0362-4331. Retrieved 2017-07-26. 
  11. "Wikistats: Wikimedia Statistics". stats.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8-04. 
  12. “缺少當地相關內容是非洲的一個重大挑戰。” 新聲音綜合報告(2017年7月):維基媒體的挑戰
  13. 知識差距和偏見在2017年維基媒體大會上被評為首選,來自70個國家的350人,約90個關聯企業,組織,委員會等組織的代表參加。 Wikimedia Conference 2017/Documentation/Movement Strategy track/Day 3
  14. “在許多地區(特別是維基媒體意識較低的地方),人們對於本地語境和現實的內容非常渴望和重視,但是在線和離線都很難找到它。為了支持這一內容的發展,為了緩解西方的偏見,運動需要改進或擴大其知識的定義。“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4
  15. “維基百科的開放平台使人們質疑其真實性和可驗證性。” 新聲音綜合報告(2017年7月):維基媒體的挑戰
  16. “維基百科的不信任是一種學習的看法。這源於對產品是什麼以及它們的內容如何開發的不清楚。”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1
  17. “運動的新鮮感覺到目前進入的障礙太高了。感覺到的排他性文化和對新來者的缺乏支持正在激化。”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7
  18. Halfaker, Aaron; Geiger, R. Stuart; Morgan, Jonathan T.; Riedl, John (2013-05-01).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n Open Collaboration System: How Wikipedia’s Reaction to Popularity Is Causing Its Decline" (PDF).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 (5): 664–688. ISSN 0002-7642. doi:10.1177/0002764212469365. 
  19. “現有的貢獻規範面向一系列功能(例如編輯支配)。具有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希望以多種方式增加價值,運動將受益於支持他們。”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8
  20. “視覺,實時和社會不僅僅是流行語,研究發現,他們是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的內容平台的特徵。” 重啟機會和調查結果摘要:印度尼西亞和巴西
  21. “內容的行為,偏好和期望正在改變。人們越來越想要實時和直觀的內容,並且支持社交分享和對話。”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5
  22. “全球教育體係不佳導致人們尋求替代方式學習因此,出現了許多創新的信息和學習平台,但他們仍然需要一個質量內容的基礎。”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4
  23. “推進教育”是社區討論的第一個週期中出現的一個主題,特別是在2017年的維基媒體大會上,它被列為運動的第三重要優先事項。 Wikimedia Conference 2017/Documentation/Movement Strategy track/Day 3
  24. “維基媒體有機會建立一個熱衷於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幫助人們學習的社區。通過與不同的合作夥伴和利基內容專家,策展人和大使合作。“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0
  25. “未來的主流語言,絕大部分不在維基媒體內容量或社區規模上。” Appendix: Where the world is going: Pattern 3
  26. "Freedom House". freedomhouse.org. Retrieved 2017-08-04. 
  27. “未來15年,預計維多利亞州目前覆蓋面最小的地區(如非洲,大洋洲)人口增長最大。為了服務於每個人,運動必須更加重視如何為這些地區服務。“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
  28. “技術可能能夠幫助編輯們目前所做的許多功能。自動化(特別是與機器學習和翻譯相關)正在快速改變內容的生產方式。這為當前社區成員開闢了尋找其他方式做出貢獻的機會。“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9
  29. “技術創新(例如AI,機器翻譯,結構化數據)可以幫助策劃和交付相關,個性化,可靠的內容。”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8
  30. “以社會公平和建設性的方式發展和利用技術,並防止意外的負面後果需要周到的領導和技術警惕。”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9
  31. “維權人士的整體觀點是,我們應該保持社區第一的重點,並採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來減少忙碌的工作,而不是取代誌願者,而且應該謹慎使用AI和機器學習來提高質量和可達性。提高質量。” 第2輪綜合報告
  32. “新興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平台的定義和使用方式。 最有影響力的技術將是從技術基礎設施轉向生態系統平台的技術。“ 附錄:世界要走的地方:模式15
  33. "IFLA -- Internet Manifesto 2014". www.ifla.org.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2014. Retrieved 2017-08-18. 獲取信息和言論自由的自由對於平等,全球諒解與和平至關重要。 
  34.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